网上科普有关“区域构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区域构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研究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20世纪70年代以前按传统地质学观点,划为准噶尔地块、外准噶尔地槽、阿尔泰地槽和天山地槽4个大地构造单元。70年代以后,按板块构造理论,或划分为西伯利亚板块,或划分为哈萨克斯坦板块。即使划分为同一板块,在具体细节上仍有所不同。
一、深大断裂带
裴伟在1945~1956年间对深断裂作了详细、全面、系统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深断裂的明确定义,并把这一概念用于地槽研究中。同时,指出了深断裂具有长期性和继承性发展特征及其对地壳构造发展和各种地质作用的控制意义。
50年代以来,张文佑等人先后把深断裂概念引入和应用到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中来,强调深断裂对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作用,1974年明确提出断块构造系统,并据此来进行中国大地构造分区和阐明其发展特征。
岩石圈最基本的结构特征是垂向分层、横向分块。不同级别或深度的断裂,将岩石圈划分成不同规模的块体。其中深大断裂具有切割深度大、空间延伸远、发育历史漫长的特点,其作为一、二级构造单元界线,控制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作用、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深大断裂强烈的构造-热动力作用,开辟了深部岩浆流体的上升通道和定位空间,促使不同构造层次的物质活化和重组,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各种矿产的形成和分布。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新疆北部深断裂共有20条(图1-1),现择其代表性断裂加以叙述。
图1-1 新疆深断裂分布图
1—超岩石圈断裂;2—岩石圈断裂;3—壳断裂;4—推测断裂;5—隐伏断裂;6—断裂编号
(一)额尔齐斯断裂⑥
位于本区北部,处于重力异常梯度陡变带上,为一个超岩石圈断裂。在东、西两端(延向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境内)出露规模较大的蛇绿岩套,在我国境内断裂北侧的中泥盆统阿勒泰镇组和上石炭统喀喇额尔齐斯河组中发现较多的硅质岩、中基性火山岩,并有似层状超基性岩平行层理产出。南侧的中泥盆统北塔山组中也具有不甚典型的蛇绿岩建造。在富蕴县沙尔布拉克一带,由辉长岩、基性岩墙群、枕状熔岩、放射虫硅质岩等组成,顶部为复理石沉积。锡泊渡一带,由基性熔岩(橄榄玄武玢岩)、碧玉岩等组成。深断裂两侧岩石变质程度明显不同,北侧上石炭统喀喇额尔齐斯河组遭受低角闪岩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南侧中泥盆统北塔山组遭受葡萄石-绿纤石相埋深变质,显示双变质带的某些特点。断裂总体走向300°,其东南段走向290°,西北段走向310°,呈略向南西突出之弧形,断裂向北东倾,倾角60°~70°。带内构造变形强烈,以韧性变形为主,糜棱岩带广泛发育,晚期表现为逆冲推覆性质。
该断裂还是一条现代活动性很强的断裂,历史上发生过深源地震:1931年曾发生8级地震,1956年5月21日发生过5.5级地震,震源深度88km,为一条形成于古生代或更早的长期活动的深断裂。
(二)博罗科努—阿其克库都克断裂(20)
位于本区南部,处于重力异常梯度陡变带上,为一个超岩石圈深断裂。总体上呈北西—东西—北东向展布,呈微向南突出之弧形,在中国境内全长1400km,断层面总体向南倾,倾角50°~80°。在阿奇山到雅满苏一带,地貌上形成南高北低的断层阶地,航、卫片上反映明显。沿断裂带有狭长凹地、干谷盐池地和一系列长形断陷盆地分布,其中沉积有厚达千米以上的中、新生代及二叠纪地层,同时还分布有大小不等的长条状古生代基性—酸性侵入岩。断裂带东段阿拉塔格一带见有混杂堆积;中段北侧巴音沟一带出露完整的中石炭世蛇绿岩套剖面;西段及其以北为一现代热泉异常带,有40℃的温泉多处。
在深断裂上有不同宽度(几十米至数公里)的挤压破碎带,地表与钻孔中均可见到大量的糜棱岩、碎裂岩、擦痕及强烈揉皱的各种片理化岩石以及褪色变质现象。
从该断裂所控制的地层及侵入体的时代来看,早古生代以前就已形成,并且多次活动,有些地方还切割了第四纪的沉积物。该断裂1906年12月23日发生过8级地震,震源深23km,1944年3月10日发生过7.2级地震,震源深27km,亦为一条长期活动的深断裂。
(三)阿尔曼泰断裂⑧
呈北西-南东向延伸,西段呈北西西向,断面向西南倾,倾角60°左右,位于重力异常梯度陡变带上,为一个岩石圈断裂。断裂控制了泥盆纪蛇绿岩套的分布,该蛇绿岩带由扎河坝-阿尔曼泰超基性变质橄榄岩、少量铁镁质堆积杂岩、辉长岩、辉绿岩,具枕状构造的基性熔岩和放射虫硅质岩等组成。经多次构造侵位,并受变形作用,蛇绿岩套被肢解,呈冲断片分布于断裂带上,带内可见华力西早期、中期酸性及中基性岩充填。西北段扎河坝煤矿一带切割了中石炭统,岩石产生透镜体化、糜棱岩化和小褶皱。
沿断裂带点状和线型金及多金属化探异常点发育,对金及多金属成矿具明显的控制作用。地貌上可见西南侧高东北侧低的断层陡坎。1954年2月19日在北塔山断裂带上发生过5.2级地震。为一长期活动的深断裂。
(四)卡拉麦里断裂(14)
呈北西—南东向延伸,南东段略呈弧形。物探成果证明,断裂两侧重力、磁性、波速均有明显差异,为一岩石圈断裂。断层面总体向南西陡倾,沿断裂有华力西期花岗岩侵入及蛇绿混杂岩分布,晚期的碱性花岗岩切割早期花岗岩和辉绿岩墙。蛇绿混杂岩恢复后再现的层序自下而上有变质橄榄岩、堆晶异剥橄榄岩、堆晶辉长岩、海相基性熔岩以及深海沉积物——放射虫硅质岩。深断裂两侧构造线方向不协调,北东侧褶皱带为北西向,南西侧褶皱带为近东西向。两侧地层建造差异大,北侧为优地槽型沉积,蛇绿岩套发育,化石稀少;南侧为冒地槽型建造,多为滨海—浅海相或陆相,化石丰富。断裂带亦具韧性剪切变形,以断续的狭窄糜棱岩化带为特征。据统计,东准地区84%的金矿(化)点分布在此深断裂带上,可见该断裂对金、多金属成矿具明显的控制作用。
1948年7月27日,曾发生过5级地震。该断裂形成于早古生代,强烈活动于晚古生代,为一条长期活动的深断裂。
(五)达尔布特断裂(12)
断裂呈北东55°~235°方向延伸,全长近百公里,为一岩石圈断裂。断面沿走向微有弯曲,倾向北西,倾角80°左右,或近直立。沿断裂破碎带发育,一般宽50~100m,动力变质的片理化带宽达4km。该断裂对蛇绿岩的控制作用极为明显,蛇绿混杂岩体呈断片分布于大断裂的北侧分枝断裂上。地貌上见有直线状沟谷和构造阶梯,南高北低,高差2~50m不等。
该断裂形成于石炭纪,以后又多次活动,以至切割了上更新统—全新统沉积层,并于1940年2月2日在该断裂带上发生过5.7级地震,表明其亦为一长期活动之断裂。
此外尚有物探资料证实的准噶尔南缘隐伏断裂⑩和吐-哈隐伏断裂 等。
二、板块构造单元的划分
据肖序常(1992)研究,以达拉布特-卡拉麦里缝合线为界,新疆北部可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其中西伯利亚板块大体以额尔齐斯断裂和阿尔曼泰断裂为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即阿尔泰陆壳板段(IA),准噶尔晚古生代早期活动大陆边缘板段(IB)和准噶尔晚古生代早期洋壳板段(IC),研究区包括后面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图1-2)。
(一)准噶尔晚古生代早期活动大陆边缘板段(IB)
该板段是我国境内西伯利亚板块中一个最大的二级构造单元。该单元内未发现前震旦纪结晶基底出露,下伏地壳以过渡型地壳为主要特征。按其沉积建造组合特征还可以划分为两个较大的三级构造单元,位于北带的称做布尔津—阿尔曼泰晚古生代早期弧后盆地(IB-2),主要由该期弧后盆地蛇绿岩、弧后盆地火山沉积岩系组成。南带称做和布克一三塘湖晚古生代早期岛弧(IB-3),主要由该期岛弧沉积构成,以发育钙碱性侵入岩为特征。此外,于晚古生代中期,当晚古生代准噶尔大洋转化成残留海盆之时,沿额尔齐斯断裂带南缘一线发生拉张,形成喀拉通克晚古生代中期裂陷槽(IB-1),在裂陷槽中有源自地幔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侵位于裂陷槽沉积建造之中,其中富含块状铜、镍硫化物,形成新疆境内最大的喀拉通克铜、镍矿床。
图1-2 新疆北部大地构造略图
(据肖序常,1992)
1—缝合线;2—裂谷;3—裂陷槽;4—2级构造单元界线;5—盆地;6—1级构造单元代号;7—2级构造单元代号;8—3级构造单元代号
Ⅰ 西伯利亚板块
Ⅰ A 阿尔泰陆壳板段
Ⅰ A-1 阿尔泰早古生代陆坡沉积区
Ⅰ A-2 额尔齐斯晚古生代中期拉张陆缘岩浆带
Ⅰ B 准噶尔晚古生代早期活动大陆边缘板段
Ⅰ B-1 喀拉通克晚古生代中期裂陷槽
Ⅰ B-2 布尔津—阿尔曼泰晚古生代早期弧后盆地
Ⅰ B-3 和布克—三塘湖晚古生代早期岛弧
Ⅰ B-4 洪古勒楞地体
Ⅰ B-5 库兰喀孜干地体
Ⅰ B-6 考克赛尔盖地体
Ⅰ C 北准噶尔晚古生代早期洋壳板段
Ⅰ C-1 达拉布特—卡拉麦里晚古生代早期海沟(洋壳板片)
Ⅱ 哈萨克斯坦板块
Ⅱ A 北天山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板段
Ⅱ A-1 塔城地体
Ⅱ A-2 西南准噶尔晚古生代增生楔
Ⅱ A-3 唐巴勒—玛依勒山早古生代洋壳板片
Ⅱ A-4 将军庙地体
Ⅱ A-5 荒草坡地体
Ⅱ A-6 依连哈比尔尕山-大南湖晚古生代中期—早期洋壳板片
Ⅱ A-7 博格达晚古生代中期裂陷槽(初始洋盆)
Ⅱ A-8 黄山晚古生代中期—晚期裂陷槽
Ⅱ B 伊犁—中天山陆壳板段
Ⅱ B-1 雅满苏晚古生代中期拉张陆缘岩浆带
Ⅱ B-2 博罗地体
Ⅱ B-3 科古琴山-米什沟古生代岛弧-海沟板片
Ⅱ B-4 伊宁晚古生代中期裂谷
Ⅱ B-5 东天山中新元古代古陆坡沉积区;
Ⅱ C 南天山早—中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板段
Ⅱ C-1 哈尔克山早古生代海沟板片
Ⅱ C-2 哈尔克山早古生代增生楔
Ⅱ C-3 哈尔克-库米什-卡瓦布拉克早古生代晚期洋壳板片
Ⅱ C-4 霍拉山-额尔宾山晚古生代早期洋壳板片
Ⅲ 塔里木板块
Ⅲ A 塔里木北缘陆壳板段
Ⅲ A-1 喀拉铁热克晚古生代陆坡沉积区
Ⅲ A-2 阿克苏地体
Ⅲ A-3 柯坪震旦纪—古生代陆棚沉积区
Ⅲ A-4 库鲁克塔格地体
Ⅲ A-5 北山晚古生代中晚期裂陷槽中新生代—晚古生代末期上叠构造盆地
JGB—准噶尔盆地;THB—吐鲁番-哈密盆地;TMB—塔里木盆地
(二)准噶尔晚古生代早期洋壳板段(IC)
该板段以出露有大量晚古生代早期蛇绿岩为特征,故称洋壳板段。该带蛇绿岩目前仅在清水一带获得辉长岩全岩K-Ar法年龄,为388~392Ma(据新疆地质局第一区调大队,1987)。另据李锦铁等(1988)资料,在南明水一带发现蛇绿岩之上不整合有含早石炭世菊石化石的碎屑沉积岩系,故该带蛇绿岩的形成当在韦宪期—谢尔普霍夫期之前。该板段保留下来的大多是海沟俯冲杂岩再经后期构造混杂作用形成的蛇绿混杂岩,故将其下属的三级构造单元称做达拉布特-卡拉麦里晚古生代早期海沟(IC-3)。在构造上则以叠瓦构造为特征,冲断作用均自北向南,使蛇绿杂岩仰冲到其南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北部陆缘之上,而大量的洋壳物质则潜没于北部的岛弧之下。
综上所述,按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本区存在着2个二级构造单元和4个三级构造单元,由北而南依次为:①喀拉通克晚古生代中期裂陷槽(IB-1);②布尔津-阿尔曼泰晚古生代早期弧后盆地(IB-2);③和布克-三塘湖晚古生代早期岛弧(IB-3);④达拉布特-卡拉麦里晚古生代早期海沟(IC-1)。
三、大地构造的历史演化
新疆北部显生宙以来大地构造演化可以概括为3个阶段,即前震旦纪构造演化阶段——古克拉通阶段,震旦纪—中石炭世构造演化阶段——古克拉通解体、开合交替阶段,二叠纪—侏罗纪构造演化阶段——新克拉通化板内逆冲推覆阶段(图1-3)。
(一)前震旦纪构造演化——古克拉通阶段
南天山北缘断裂带以北地区,包括中天山、北天山、准噶尔和阿尔泰等,大致于古元古代末中条运动后褶皱固结成陆壳,形成元古宙准噶尔板块(王作勋等,1990)。当时断裂带以南地区,包括南天山、塔里木北缘大部分地区尚处于洋盆阶段。大约在新元古代末该洋盆向北侧俯冲,南天山优地槽闭合褶皱,并形成阿克苏群的高压变质带(肖序常等,1990),使塔里木板块与元古宙准噶尔板块拼合。大体同时,昆仑优地槽也发生闭合褶皱,使元古宙羌塘板块与塔里木板块聚合(黄汲清,1990),于是三大板块拼合形成统一的新疆古克拉通。
(二)震旦纪—中石炭世构造演化——古克拉通解体、开合交替阶段
自震旦纪始,新疆古克拉通开始解体,新疆北部地壳演化进入反复开合、海陆交替阶段。
图1-3 准噶尔及其邻区构造演化示意图
1—陆壳;2—洋壳及其俯冲方向;3—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建造;4—复理石建造;5—洋壳残余;6—花岗岩;7—褶皱带;8—断裂;TP—塔里木板块;J—准噶尔板块;SP—西伯利亚古板块;SMO—萨彦蒙古洋;T—塔城板块;A—阿尔泰板块;WJO—西准噶尔板块;H—洪古勒楞;Ta—唐巴勒;STO—南天山洋;MO—玛依勒洋盆;EJO—东准噶尔洋;KO—卡拉麦里洋;ZAO—扎河坝—阿尔曼泰弧后盆地;ES—额尔齐斯边缘洋盆;NTO—北天山洋盆
1.震旦纪—早寒武世
新疆古地壳发生第一次拉张,扩张中心位于新疆以北的俄罗斯西萨彦岭及蒙古西部,以分布广泛的蛇绿岩代表新生洋区,蛇绿岩上部枕状细碧岩中的沉积岩夹层中含震旦纪—早寒武世的化石。
2.晚寒武世—中奥陶世
西萨彦岭洋盆闭合,在西萨彦岭和蒙古西部地区,震旦纪—早寒武世蛇绿岩之上发育了典型的晚寒武世岛弧型火山-沉积建造;晚寒武—中奥陶世的下磨拉石建造及酸性钾钠型火山岩,不整合覆盖于震旦纪—早寒武世岛弧型建造之上;同时有大量的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Ⅰ型花岗岩类侵入。在西准噶尔发生拉张,形成了以唐巴勒地区和洪古勒楞地区为代表的具完整蛇绿岩剖面的洋壳,蛇绿岩上部的沉积岩夹层中产有中奥陶世放射虫和其他化石,代表了这一时期准噶尔新生洋盆的存在。伴生的斜长花岗岩同位素年龄为508Ma(据肖序常等)。
3.志留世
西准噶尔洋盆闭合,但紧随其后再次拉张,在西准噶尔玛依勒山地区形成具有蛇绿岩建造的小洋盆。在东准噶尔莫钦乌拉—野马泉一带出露的奥陶系—志留系,包括荒草坡群、库布苏群和索尔巴斯塔乌群,显示该区为早古生代火山-沉积的初始洋盆,推测东准噶尔当时处于边缘海盆环境。与此同时,南天山陆壳也开始拉张开裂,表现为南天山境内广泛分布的志留纪蛇绿岩,其时代可由其上的硅质岩中的放射虫确定。志留纪末,南天山洋向北消减聚合,阿尔泰以北的萨彦蒙古洋也闭合并向南增生,西准噶尔玛依勒山有限洋盆和东准噶尔边缘海盆也在此时聚合褶皱,在东准噶尔地区下泥盆统磨拉石建造不整合盖在早古生代火山-沉积建造之上,志留系中有加里东晚期的花岗岩侵入,下泥盆统底砾岩中见有该期花岗岩砾石。至此,新疆古克拉通经历了一次次向南递进式的开合之后又重新聚合在一起的运动。
4.早泥盆世—早石炭世
是新疆北部一次最重要的地壳拉张时期。这次地壳拉张自南而北依次形成了卡拉麦里洋盆、阿尔曼泰弧后盆地、额尔齐斯陆缘裂谷和红山嘴-诺尔特断陷盆地等,显示出张裂规模由南至北依次减小的特征。这一时期形成了横贯东西准噶尔的达布尔特-卡拉麦里蛇绿岩带和扎河坝-阿尔曼泰蛇绿岩带,代表了同时期的弧后盆地扩张带,西北侧额尔齐斯一带广泛发育的火山岩组合代表着大陆边缘拉张型的边缘海盆。据陈哲夫等(1993)对达布尔特-卡拉麦里、扎河坝-阿尔曼泰两条蛇绿岩带的研究,二者形成时期相近,属早、中泥盆世,与蛇绿岩的形成同时或稍后,伴有少量幔源斜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的侵入。洋盆大约在早石炭世早期末闭合,至早石炭世中、晚期整个东准噶尔地区为陆间残余海盆(李锦铁等,1990)。早石炭世中期至晚石炭世,是东准噶尔花岗岩类活动的鼎盛期,形成区内广布的华力西中晚期花岗岩类,这一时期亦是Cr、Sn、Cu、Au、Hg的重要成矿期。
5.中石炭世—早二叠世
新疆北部发生了小规模的张裂,形成了喀拉通克等裂陷槽,有大量基性岩侵入,并形成铜镍矿床。之后沿裂陷槽发育了非造山的A型碱性花岗岩。这一时期的陆相火山—次火山活动较强,形成金铜矿床。
由上可见,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新疆古克拉通向北递进式的开合作用。
(三)二叠纪末—侏罗纪构造演化——新克拉通化、板内逆冲推覆阶段
自二叠纪起,受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挤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等因素影响,新疆北部仍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东准噶尔地区中石炭世—早二叠世裂陷槽封闭。此后,各陆块相继下降成盆地,造山带隆起,遭受剥蚀,东准噶尔地区由北向南发生推覆构造运动,整个新疆北部的现代构造格局在侏罗纪末基本定型。
综上所述,东准噶尔的构造演化历史共经历了4次主要的开合运动:①晚寒武世—奥陶纪第一次拉张,形成西准噶尔洋盆,闭合于奥陶纪;②志留纪第二次拉张,形成西准噶尔玛依勒山小洋盆和东准噶尔边缘海盆,闭合于志留纪末;③早泥盆世—早石炭世第三次拉张,形成了卡拉麦里洋盆,闭合于早石炭世早期末;④中石炭世—早二叠世的第四次拉张,形成若干裂陷槽,闭合于早二叠世末。
因此,本区的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实际上是洋盆的拉张聚合交替变化的历史,每一次拉张-聚合运动发育相应的沉积建造、构造变形、岩浆组合及其相应的成矿作用。
阿根廷西部发生6.6级地震!这为何会导致路面出现巨大裂缝?
1.区域构造及新构造特征
(1)构造位置
河南省位于华北古板块与扬子古板块拼合带,现有地貌由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新生代被强烈的垂直差异运动强化。省内存在三组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及其周边区是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活跃区。盆地沉降幅度与相关断裂活动强度都有由南向北增大趋势,地震活动也是南弱北强。北东向断陷盆地与中强震关系最为密切,北西向与东西向盆地次之。
(2)主要活动断裂特征
新生代断裂,特别是晚第四纪以来仍在活动的大断裂与中强地震关系密切。省内活动断裂可分为三组。东西向断裂主要分布于中部。其形成时代较早,曾多期活动,晚期活动表现为张扭性。它控制了济源、开封、周口等凹陷的主要形态,重要的断裂有盘古寺断裂、黄河断裂、中牟断裂、华山北断裂、偃师断裂、许昌-太康断裂、东村断裂等。北西、北西西向断裂形成较晚,它错断了东西向断裂,具压扭性特征,控制了安阳、商丘、北汝河、夏馆、西峡等断陷盆地与秦岭山系的基本形态,重要的代表有安阳北(南)断裂、新乡-商丘断裂、武陟-郑州断裂、五指岭断裂、北汝河断裂、栾川-明港断裂、朱阳关-夏馆断裂、淅川断裂、桐柏-商城断裂等。北东向、北北东向活动断裂形成时代更晚,但其近现代活动强烈,具张扭性特征。该向断裂在省北部最发育,控制了汤阴地堑、东濮地堑、伊洛河盆地等的基本形态。较重要的断裂有聊兰断裂、汤东(西)断裂、林县断裂、薄壁断裂、伊河断裂、洛河断裂、温塘断裂等。从历史地震情况分析,以北东,北北东向活动断裂与强震关系最密切,北西向次之,东西向更次之;不少强震与两组或多组断裂交叉区有关。
2.地震区带划分与地震烈度区划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及说明书》(1990),河南省位于华北及华中地震区,跨越河淮、河北平原、汾渭三个地震带。本省较强地震主要分布在山西隆起的东部和南部边缘地带,以及河南中部的许昌、太康一带;其次是在大别山北麓有零星分布。地震空间分布总的特征是东部平原多于西部山区;大体以北纬34°线为界,北部多于南部。在强度上也有北强南弱的特点。
(1)地震区带河淮地震带。位于新乡-商丘断裂以南。其控制性断裂以东西向、北西向为主,地震活动较弱,未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仅发生过8次6级左右地震,最大为1946年南阳6.5级地震。
(2)河北平原地震带与汾渭地震带。该二地震带分别位于太行山东、西侧,受北北东北东向大断裂控制。其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河北平原地震带历史上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6次,邻近河南省的有1830年磁县7.5级地震,1937年菏泽7级地震。
汾渭地震带历史上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29次,7级以上地震8次,如1956年华县8级大震和1895年平陵6.75级地震。我省仅灵宝-三门峡盆地属此地震带。
(3)历史地震。我省早在公元前519年就有地震记载。公元46年的南阳地震已有详细的震情记述。根据历史记载,以及现今仪器记录,全省共发生M>4.75级地震43次。其中,6.0~6.5级地震6次,5.0~5.9级地震15次,4.7~4.9级地震22次。从强度上看最大为6.5级。因此,从频度和强度上看均属中等水平发生区。值得注意的是,与河南毗邻的北部省(山西、河北、山东)边界地区,历史上都发生过7级左右的强震。如山西平陆1815年发生的6.75级地震,河北磁县1830年发生的7.5级地震,1937年菏泽发生的7级地震,对本省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区域在地震构造上与河南紧密相连,因而河南也存在着较强地震发生的危险。
(4)地震烈度。河南省自1970年完成台网建设以来,记录了一系列弱震。这些弱震在空间分布上与较强地震发生区是一致的,其震源深度均在20 km以内,有少数震源深度仅在5 km左右。尽管震级不大,但震中烈度可达Ⅵ~Ⅶ度。对于这种特殊类型的地震区在防震抗震工作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5)地震烈度区划。由河南省综合等震线图可知,我省潜在发生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现代震源机制分析表明豫北区主应力轴较统一,呈北东-南西向;豫南则轴向散乱,与历史地震北强南弱吻合。安阳、新乡、洛阳一带震级可达Ⅶ~Ⅷ度,三门峡地震带震级可达Ⅶ~Ⅸ度,另在南阳、许昌、太康、商丘等地亦有几个强震区,烈度可达Ⅶ~Ⅷ度。
3.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1)区域构造稳定性分级及依据
根据前述情况将本区划分为不稳定区、次稳定区、较稳定区、稳定区四个等级。各分区依据为:
·不稳定区的依据
a.北北东向新生代活动的地堑盆地;
b.控制地堑盆地断裂为晚更新世活动的走滑断裂,有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断裂交会;
c.地球物理资料证实大型重力梯度带;
d.人工地震及岩石学资料证实为切壳断裂;
e.历史上或现今发生过7级左右地震或具有7级左右地震的构造条件;
f.现代小震活动频繁;
g.预测为Ⅶ~Ⅷ度地震烈度区。
·次稳定区的依据
a.北东或东西向新生代构造盆地;
b.控制盆地的断裂为中更新世活动断裂;
c.断裂的规模为较活动的基底断裂;
d.历史上发生过4.75~6.5级地震;
e.近期有小震群活动;
f.预测为Ⅵ~Ⅶ度地震烈度区。
·较稳定区的依据
a.新生代沉积盆地;
b.受不稳定区影响烈度可达Ⅵ~Ⅶ度;
c.活动断裂为新第三纪至第四纪;
d.有弱震分布。
·稳定区的依据
a.弱震活动也较少;
b.现今整体上升;
c.预测地震烈度小于Ⅵ度。
(2)稳定性分区的界线和主要构造单元
界线划分依据主要考虑新生代活动的构造盆地,控制盆地的活动断裂。不同方向活动断裂交会处,断裂端部或强烈活动段;距活动断层距离,以包容中强地震震中位置及弱震震中位置为宜。据专家统计华北平原地区震中一般不是恰好落在断裂上,而是距断裂有一定距离,故划界时应包容震中位置。各稳定性分区的界线及主要构造如下:
·不稳定区(Ⅰ)
a.灵宝-三门峡不稳定区(Ⅰ1): 其界线为灵宝-三门峡盆地范围,主要断裂为华山北麓断裂与温塘断裂。
b.汤阴地堑不稳定区(Ⅰ2): 其东部边界包括汤阴、浚县(1814年6级地震)和延津(344年6级地震),主要活动地区在汤西、汤东断裂,以及安阳、新乡-商丘断裂西端与汤阴地堑交汇地段。
c.东濮地堑不稳定区(Ⅰ3): 其界线大体与东濮地堑的位置相当,包括菏泽地震震中。主要断裂有聊兰、黄河、长垣断裂。包括新乡-商丘断裂与地堑交汇段。
·次稳定区(Ⅱ)
a.林县-焦作-济源次稳定区(Ⅱ1): 其西边包括林县断裂、薄壁断裂、盘古寺-新乡断裂;东边为汤西断裂;北边为安南断裂。主要活动断裂有林县、采桑、薄壁、盘古寺-新乡断裂。
b.安阳-内黄次稳定区(Ⅱ2): 主要是安南断裂控制范围。
c.新乡-商丘次稳定区(Ⅱ3): 主要沿新乡-商丘断裂带。
d.洛阳-郑州-许昌-太康次稳定区(Ⅱ4): 北界孟县、伊洛河口、郑州;南界宜阳、伊川、登封、禹县、许昌南;东段包括鹿邑。其主要构造基本上为东西向构造控制,尽管有些北东向盆地,但主要断裂的活动地段是北东、北西向断裂与东西向断裂的交会地带。如洛宁、伊川主要活动段是交于东西向洛阳盆地的地段。东段为周口坳陷与太康隆起之间的大断裂带。其主要断裂有白阜、偃师、许昌-太康断裂;北东向的洛河断裂、伊河断裂北段;北西向崖地-新安、封门口-五指岭、武陟-老鸦陈断裂与东西向断裂的交会地段。
e.南阳次稳定区(Ⅱ5): 朱夏-桐柏大断裂穿过南阳盆地的地段。
f.信阳-商城次稳定区(Ⅱ6):东西向信阳-商城断裂与一系列北北东向断裂交会部位。
·较次稳定区(Ⅲ)
其范围在卢氏、潭头、鲁山、驻马店以北地区及南阳次稳定区的南、北地段。
·稳定区(Ⅳ)
相当于北秦岭褶皱带。其范围包括南召、方城、桐柏、新蔡一带。
河南省活动断裂与地震属性详见表10.2.1。河南省历史地震的发生情况见表10.2.2。
表10.2.1 河南省活动断裂与地震属性表
续表
表10.2.2 河南省历史地震记录表
续表
地面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的裂缝,也是因为地震所造成的一些情况。其实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一种现象,因为地震会导致地面晃动。在地震的时候不仅仅房屋会倒塌,而且我们的陆地也会出现很大的裂缝。所以在对于这些事情,我们一定要有所防备。一旦发生地震的话,一定要第一时间有秩序的往外跑。千万不可以去乘坐电梯,或者的话,就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也会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地震这种天灾,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因为以人类现在的能力,根本就无法阻止这些东西的发生。我们只能够在这些东西发生之前,尽量的去保护自己,减少自己受到的伤害。所以大家在面对地震的时候,一定要冷静一些。绝对不可以慌乱,否则的话也会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表现。遇见事情的时候,如果说太过于害怕。从而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会使我们的生命受到很大的威胁。所以我们在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冷静的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做法。绝对不能因为慌乱伤害到自己!对于已经在地震中离开的人们,我们表示非常的心疼。
可是这些东西也是我们不能够改变的,也希望这些遇难者的家属能够好好的生活下去。虽然受难的人没有办法再回来了,可是他们活着的亲人其实也是他们生命的延续。如果他们将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的话,对于已经离开的受难者们来说也是一个安慰。而且在国外,他们也应该是非常善良的人。在他们国家出现了什么危险的时候,他们国家的人也会伸出援手的。在我们中国也同样是这样,一方有难八方来支援。
对于一些人他们经历了这些灾难,我们也会对他们进行捐款。并且对他们所需要的物资进行捐赠,帮助他们度过这些难关。其实发生这些东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大家对这些事情视若目睹。只要对于这些受苦受难的人,我们给他们提供帮助的话。其实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件很暖心的事情了。所以希望阿根廷西部的这些人,能够好好的去生活。希望他们国家的官方,能够派出一些士兵去对这些人进行安抚,给他们重建家园。并且在这个事情发生之后,这些人也一定要节哀顺变。
关于“区域构造”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一五六七]投稿,不代表平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esphina.com/cshi/202504-6257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平和号的签约作者“一五六七”!
希望本篇文章《区域构造》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平和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区域构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区域构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研究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