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地球》教学设计”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球》教学设计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地球》教学设计一
一、教材内容分析
关于地球的知识学生只听说但不全,让学生思考中外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及古代哲学家的思索。
二、教学目标
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认识,但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所以该课时的教学应以介绍为主,实验为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兴趣。利用科技视频调动学生思维。通过教师介绍,学生的探究组成。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地球仪、小船模型、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教学导入出示地球
思考、提问让学生一开始就有问题
活动1
远去的船身教师提示学生如何做生活中的现象。实验操作过程中,(1)学生动手实验。
(2)选择几个小组上台演示方法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更直观的感受问题的出现。
活动2视频《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教师放视频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早期人类如何认识地球的。
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空气的性质学生点评同学的作品通过让学生尝试归纳小结,教师加以概括板书,既可以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又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教学流程图
(一)检查工具,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主探究阶段(教师指导)
(三)观看视频
(四)总结阶段(学生想法,点评)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主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通过视频知道关于地球更多的知识。
八、帮助和总结
本课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思考问题的产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视频是对学生的思维延深有一定的帮助。
《地球》教学设计二
一、教材内容分析
关于地球的知识学生只听说但不全,让学生思考中外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及古代哲学家的思索。
二、教学目标
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认识,但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所以该课时的教学应以介绍为主,实验为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兴趣。利用科技视频调动学生思维。通过教师介绍,学生的探究组成。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前要求,搜集有关地球的文字资料及。
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地形图及一部分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搜集“地球”的音像资料。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教学导入播放视频《地球》思考、提问让学生一开始就有问题
活动1
地球表面有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如何做生活中的现象。实验操作过程中,选择几个小组上台演示方法学生能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探究和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活动2地球仪上的线教师放视频看、说、听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人类如何规划地球的。
活动三:地球有多大?放PPT谈一谈自己了解的地球大小通过对比使学生对地球大小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活动四:地球内部有什么?放视频看、说、听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
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地球方面的知识。学生点评同学的作品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对自己的表现进行了肯定,又为自己确立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学流程图
(一)检查工具,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主探究阶段(教师指导)
(三)观看视频
(四)总结阶段(学生想法,点评)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地球的地貌状况,能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视频知道关于地球更多的知识。
八、帮助和总结
本课利用观察地球仪让学生对地球的表面、地貌状况进行观察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的视频对学生认识地球的结构有一定的帮助。
《地球》教学设计三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各课中的内容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在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很多内容可以同时搜集得到。在教学本单元之前,教师要安排学生根据单元准备的要求,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在每一课的教学前,根据本课的内容提取相关资料即可。对于材料的准备,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完成,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太阳系家族模型;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并进行交流。
情感目标:
愿意合作交流;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四季交替的规律与原因,并且课前收集了有关太阳家族的资料,对本节课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前指导学生多种渠道搜集与太阳家族有关的资料和,将探究延伸至课外,带着问题去,带着成果来,所以对解决本节课重难点比较容易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兴趣。利用科技视频调动学生思维。通过教师介绍,学生的探究组成。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教学导入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思考、提问让学生一开始就有问题
活动1播放视频《太阳的形成》了解太阳形成的原因了解太阳的一些基本知识。
活动2播放视频《太阳的形成》看、讨论太阳巨大的能量去了哪。
活动3播放视频《太阳系的形成》看、讨论了解有关太阳系的知识
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太阳的知识。讨论对太阳能的设想。
教学流程图
(一)检查工具,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主探究阶段(教师指导)
(三)观看视频
(四)总结阶段(学生想法,点评)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太阳的形成、太阳系的组成方面更多的知识。
八、帮助和总结
本课利用视频让学生对太阳的表面、能量、形成及太阳系的形成。教师的视频要选择好才能让学生更多地认识太阳的知识。
五年级科学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内部有什么》教案
1 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 1、 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2、 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3、 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 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模型和学具,知道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并且知道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教具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师: 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配课件) 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1、 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 2、 学生交流(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 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 生: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铁、铝等。 生:我猜想还有许多水。 生:我想还有许多岩石。生:我觉得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教师适当评价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1、 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到底地球内部有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一看,对吗?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那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资料。 2、 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地球构造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 3、 过渡:查找、搜集大量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但很花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兴趣、信心、恒心是不可能取得探究成果的。今天**小组的成员就做得非常好!我们要向你们组学习。 4、 讨论: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我了解了科学家已经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5、 师生交流 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 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 2、 原来地球的内部分了三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地壳。(板书) 3、 介绍各部分厚度及相关知识。 4、 师: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就像这个鸡蛋(出示鸡蛋)鸡蛋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的内部会不会有什么关系? 5、 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7、师: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个为什么,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也许就存在于你的不经意之中! 自由活动:做地球结构模型 1、师: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我们对他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好不好? 2、师: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 下面小组在讨论和交流时要围绕、解决以下问题:(课件展示) (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3)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 3、 交流汇报,确定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用三种颜色的橡皮泥表示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 4 、分组制作。 6、 各组展示后切开相互评价。 总结: 今天我们的研究非产成功,不仅知道了地球内部的构造,还了解了建立模型便于研究的科学方法。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并且这种探究还将继续下去,因为科学是永无止境的……课下,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知识,考虑一下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它的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除了地表以外,我们是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地球深处的。可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根据钻井采矿中获得的资料和火山喷发的物质来分析,逐步弄清了地球内部的温度、密度、压力和化学成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理状况,终于揭开了地球内部的秘密。
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好几个同心圈层。粗略地看,它大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又称“中间层”)、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外部的一层坚硬外壳。地壳由各种岩石组成,除地表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沉积岩、风化土和海水外,上部主要由花岗岩类的岩石组成,而下部则主要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的岩石组成。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但各地并非一样,一般大陆比海洋厚,高山比平原厚。大陆地区的地壳厚度一般为35千米,大洋地区却只有5~10千米。我国西藏地区地壳厚达60~80千米,东部平原地区则为30多千米。地壳密度在2.6~3之间;压力自上而下由1个大气压增加到1300个大气压;温度至底部增加到1000℃左右。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可分为两层。上层(即上地幔)离地面33~900千米,物质成分除硅、氧外,铁、镁显著增加,铝则退居次位。压力为50万个大气压,温度为1200℃~1500℃,物质状态为固态结晶质,但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下层(即下地幔)离地面900~2900千米,物质成分除硅酸盐外,金属氧化物与硫化物,特别是铁、镍显著增加,平均密度为5.6,压力为150万个大气压,温度为1500℃~2000℃,物质状态属非结晶状态。地幔的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3%,质量占整个地球的66%。由于高温高压的结果,地幔物质常处于熔岩状态,成为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是指地幔以下到地球核心部分。地球中心压力可达350万个大气压,温度约为3000℃~5000℃,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地球中心的物质,已不能用我们熟悉的“固态”或“液态”的字眼来表示,它可能是一种人们还不熟悉的物质状态。这种物态的特点是在高温高压长期作用下,犹如树脂和蜡一样具有可塑性;但对于短时间的作用力来说,却比钢铁还要坚硬。但是,关于地核的物质组成,科学界尚有不同的争论,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去研究、去探索。
关于“《地球》教学设计”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平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esphina.com/cshi/202412-23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平和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地球》教学设计》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平和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地球》教学设计”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球》教学设计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地球》教...